大茅屋画室今何在?(下)——巴黎蒙巴纳斯艺术区的黄金时代
题头摄影: Maurice-Louis Branger 1925年
今年是大茅屋画室成立112周年。
1904年,瑞士女画家Martha Stettler 创立了这间画室,它以大胆自由的教学方法与传统学院派相抗衡,很快在蒙巴纳斯艺术家聚集区打响了知名度。
蒙巴纳斯艺术区经历了从1910年到二战前的三十余年的黄金时代。自由的创作气氛吸引了全世界的艺术家慕名而来,从意大利、西班牙,从北欧到东欧、苏联,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到遥远的中国、日本!集结号吹响,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众多响亮的名字,齐整整汇集在小小的瓦万(Vavin)十字路口!布拉克(Braque)、毕加索、夏加尔、马蒂斯、莫迪格里尼、苏丁、布罗代尔(Bourdelle)、贾科梅蒂、雅德金(Zadkine)、赵无极、米罗、达利、布朗库西、杜尚、塔玛拉(Tamara de Lempicka)、滕田嗣治、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现代艺术史就是他们的巴黎寻梦史。他们要与传统艺术决裂,只有巴黎才盛得下他们的痴梦奇想。他们就是“巴黎画派”(L’Ecole de Paris),正是他们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派、超现实主义从这个小小的街区诞生,传遍全世界!
1930年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合影
后排左起: Paul Éluard, Jean Arp, Yves Tanguy, René Crevel
前排左起: Tristan Tzara, André Breton (安德列•布勒东),Salvador Dalí (达利 ),
Max Ernst (马克斯•恩斯特),Man Ray (曼•雷)
19世纪起维克多•雨果、巴尔扎克、夏多布里昂、波德莱尔、兰波等文学家、诗人就在这个街区居住。现在,阿波利奈尔、马克斯•雅各布(Max Jacob)、雅克•普莱维尔(Jacques Prevert)等新一代的诗人汇聚在这里。海明威、亨利•米勒也从大西洋彼岸赶来。
海明威与朋友在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门前
20年代的海明威在巴黎
右上图: 与《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在巴黎合影
画廊、画商、美国的收藏家们也在瓦万街区安营扎寨,他们与艺术家直接交流,发掘那些潜在的天才。
左起:美国收藏家夫妇 Michael与Sarah Stein,马蒂斯
美国收藏家Gertrude Stein, 她是 Michael Stein 的妹妹,
墙上是毕加索为她画的像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如此狭小的地理范围内,产生了如此云蒸霞蔚、人文荟萃的艺术局面!
1957年,大茅屋画室由夏帮提家族收购,并入夏帮提画院(Académie Charpentier,也可直译为木匠画院)。无独有偶的是,夏帮提画院也是由一名杰出女性,Irène Charpentier,于1945年创办的。直到今天,Irène 女士的孙子,70多岁的Patrick Charpentier 先生仍精神矍铄地掌管着这块巴黎艺术界的金字招牌。
偶然的机会我撞进了这条街,发现了这家画室!我甚是激动,在门口徘徊打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推开了那扇沉重的大门!刚踏进走廊,旁边门里出来一中年男子,紧盯着我,礼貌但冷淡地说:“对不起,今天有人体写生,谢绝参观!” 哦!抱歉!我知趣退出。
改天我又路过,这次运气好,正是午休时间,碰到一位年轻姑娘,热情地领我进去转了一圈。地方并不大,三层楼,楼梯简陋朴素,每层都有高大的教室。楼中间是个天井院子,抬眼望,顶层都是玻璃房一样的画室。那姑娘指着其中一个说:看,那就是当年莫迪哥拉尼的画室。
莫迪哥拉尼及其自画像
意大利犹太人莫迪哥拉尼被戏称为“蒙巴纳斯的王子”,他桀骜不羁,过着波西米亚式的自由生活,不停地换住处。他画了很多细长脖子杏仁眼的女性肖像,但少有买主赏识。在餐馆里,没钱付餐费时,他就随手画画送给餐馆主人。这个Rosalie 老板娘就收到过很多莫迪哥拉尼的赠画,但她似乎看不懂这些线条古怪的画,于是通通堆到地窖里……喂了耗子。
当年的餐馆 Chez Rosalie
终于有一天他卖出去一幅,挣到了1000法郎,他高兴极了,租下了大茅屋隔壁的顶楼,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窝儿,可以开火做饭,可以请朋友到家里作客了。
这是他美丽的女友让娜(Jeanne Hébuterne)。
让娜与莫迪哥拉尼为她画的像
结局人人皆知,莫迪哥拉尼嗜酒,身体很糟糕,36岁就去世。她的女友次年跳楼自杀,留下一个年幼的孩子。
他的好友苏丁(Chaim Soutine)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两个犹太画家穷困窘迫时共用一个画室,互助度日。一朋友去看望他俩,发现床的四周竟挖了一圈儿小水沟!原来为防臭虫入侵他们想出此招。不料臭虫更狡猾,爬上天花板再空降跳到他们床铺上!
两人性情相差甚远,莫迪格里尼有火山般的暴烈个性,但合群,很讲风度卫生,条件再差也要一天洗一个澡。苏丁恰恰相反,孤僻阴郁、邋遢、不修边幅……是什么造就了两人的友谊?同是画家、犹太人?互相贫病相怜?不,是他们的才华和天赋令彼此相互吸引!一艺术家朋友去拜访他们,发现房里没装电灯,两人就着蜡烛,在朗诵但丁的《神曲》。两人的友谊一直到1920年莫迪格里尼去世。
苏丁与其作品《火鸡和番茄》
后来苏丁条件改善些,二十年代后开始卖出去一些作品。可惜身体差,二战期间去世……敏感的犹太人身份,送葬的队伍中只有毕加索、考可多(Cocteau)等寥寥可数的几个朋友。
毕加索于1912年从蒙马特高地搬到蒙巴那斯区,跟他的诗人朋友阿波利纳尔(Apollinaire) 汇合。这里还有他的朋友布拉克(Braque),马克斯•雅各布(Max Jacob),他们讨论诗歌,讨论用几何图形来绘画,在街头的那几个咖啡馆里,他们大声地争执、发表意见……蒙巴纳斯的空气里,弥漫的是自由和包容的气息。
毕加索在14区的Victor-Schoelcher 街住了较长时间,画室大玻璃窗正对着安静的蒙巴纳斯墓地。
他着迷于各种立体图形,把恋人Eva 画进这幅《扶手椅中穿衬衣的女子》。有一次他把这画寄存在画家朋友 Roland Penrose 的家里,Roland 偏偏又把房子借给一个怀孕的女性朋友暂住,一个月后画家回来,女友抱怨说,这奇怪的画让她每晚做噩梦,她担心腹中的孩子已经受了坏影响……
《扶手椅中穿衬衣的女子》1914年
一战爆发,好友阿波利奈尔、布拉克被征入伍,毕加索因是外国人躲过兵役。战争令人不安,阿波利奈尔1918年受伤不治身亡!布拉克身体也受了重创!哦,战争!战争!
毕加索一生都在回忆他挚爱的阿波利奈尔。他把他画成决斗者、水手、文学院院士,甚至教皇。年轻时的友谊令他一生追忆。
阿波利奈尔在毕加索的画室
毕加索给阿波利奈尔画的明信片和漫画肖像
毕加索远远活过了他的老友。他91岁了,知道来日不多。家庭医生常听他自言自语,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阿波利奈尔的名字……
这是当年他们聚会的几个咖啡馆。Le Dôme 历史最早,开业于1898年,客人以美国、德国、北欧的艺术家为多。
La Coupole 于1927年开业,它规模大,上下两层800平米,雇有85名服务生!就在Le Dôme 隔壁,成为它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La Rotonde 正好位于蒙巴纳斯大街与哈斯巴耶大街交汇处,倍受争议的巴尔扎克雕像就在这个路口。La Rotonde 的老板,Victor Libion 先生的好心肠人人皆知,他允许穷艺术家赊账;每天下午面包出炉时,他就“准时”消失片刻,让一天下来守着早就空了的咖啡杯的艺术家们随手掰一截棍子面包吃。有人笑他对穷艺术家们太慷慨,他耸耸肩,说早晚这些人会出名的,会让他的咖啡馆更出名!是的,他要是看到今日La Rotonde 的名气,想必在棺材里都要笑醒了……曾有人提议将罗丹的巴尔扎克像移开,给Libion “爸爸”塑个像竖在那儿,他绝对配得上!
Libion “爸爸”还常劝那些卖笑女子去干点儿正经严肃的职业,比如说模特儿……旁边的大茅屋街上就有一个出名的模特儿市场,画家们经常到这里挑选心仪的人体模特。
蒙巴纳斯最著名的模特儿当然是吉吉 (Kiki de Montparnasse) ,她可是蒙巴纳斯艺术区的“明星”。自由奔放的女子!既是画家、模特儿,又是舞台上的歌舞明星!无数画家都曾以她为模特儿搞创作。
左边两幅是 Maurice Mendjisky 与 Kisling 笔下的吉吉
最著名的当属摄影师曼•雷(Man Ray) 的镜头下,吉吉化身成了大提琴,与新古典大师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女》相媲美! 超现实主义的先锋摄影从此诞生。
毫无疑问,曼•雷的这些作品对现代摄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曼•雷的画室就在这座有巨大玻璃窗的楼上,他白天在这里创作,晚上回到隔壁的Istria 旅馆睡觉,杜尚( Marcel Duchamp)跟他住在旅馆同一层。
传奇旅馆 ISTRIA
杜尚和曼•雷有过很多合作。杜尚认为生活与艺术互通,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艺术。他的实验艺术令人瞠目结舌。
布罗代尔(Bourdelle) 的故居和画室,今天是布罗代尔博物馆。
布罗代尔在大茅屋执教二十年,很多著名艺术家都是他的学生。年轻的贾科梅蒂来画室上课,老师很快发现了他的独特天赋。
这是当年贾科梅蒂(Giacometti) 的画室。
俄国雕塑家雅德金(Zadkine) 当年的画室现在也开辟成了博物馆。
大茅屋街上著名的颜料店 Sennelier Frères,它曾专门为德加研发一种干干的粉彩,挑剔的毕加索在这儿定制油性的粉彩。到南方定居的塞尚更是常年让商店把颜料给他邮寄过去。
蒙巴纳斯墓地,一块风水宝地,无数艺术家长眠在这里。你能辨认出一个两个吗?
历史的痕迹都还在,蒙巴纳斯这座“神山”屹立不倒。
如果有一天你到巴黎,请一定拜访蒙巴纳斯。听它给你讲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既陌生又熟悉。他们书写了我们的历史,他们也曾喜怒悲乐。这些人,这些事,一定会打动你。
[海霞写于2016年3月25日。原创作品,欢迎您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海霞老师,西方艺术史学者,法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法式美学课程设计推广者。90年代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早年留学法国,欧洲高等商学院(ESCP Business School)商科硕士,法国知名汽车公司工作十余载。不惑之年重拾年轻梦想,重返校园研习艺术史。在国内外无数次举办西方艺术史讲座,广受好评。
其视角观点新颖独特,语言表达深情澎湃,主讲的博物馆系列音频、视频享有众多艺术爱好追随者。多次接受中外媒体采访,被誉为“西方艺术史的摆渡人”。
定居巴黎,以写作、讲座、视频音频、博物馆导览、深度人文艺术定制旅行传播对美、对艺术的理解,推动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
欢迎关注“海霞艺术讲座”视频号、公众号。
以下为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