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糖里的乡愁

frc 34865f3ea6995b4548a1bbe4a6dcda86

frc 1abf9a54e5b41226b133777d7fa45faa

米花糖里的乡愁

作者 || 浪激天涯

余光中一首《乡愁》诗,几次变幻载体,从邮票到船票、到隔断阴阳的坟墓再到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峡两岸,那是一个人的心酸,更是一代人的苦难。但此乡愁绝不是全貌,它只是众乡愁中最契合诗人心境的几个特写镜头。

更宽泛地说,所谓乡愁也即怀旧。

过去的某些记忆,深入骨髓,如同身份证一样跟随你天涯海角,无论芳草萋萋还是枯枝败叶,都将不离不弃。那就是一个人的文化基因,可以忘记或掩藏却绝不可能随意抹去。

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邮票还在,但靠邮票“抒情”的方式早已被即时问答所取代;船票同样被更迅捷的机票替换了……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酸甜苦辣。纵向比较,从来只能聊做背景参考,绝无可比性。

但乡愁一直在。乡愁永远在。

它就是一条与文化并行的河流,绵延不绝。家庭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远隔万水千山,它永远在你灵魂深处漫游,不经意间就会冒出来蜇你一下。

而刻痕最深的那一笔始终是年少时的印记。无论你是谁,也无论你身在何处,逃无可逃。

刚到法国时,我的乡愁是一长串想吃而吃不到的菜蔬及调味品,比如莴笋、莲藕、豆瓣酱……慢慢地,巴黎有了很“中国”的商店,有越来越多的蔬菜和调料供选择。我的乡愁也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但米花糖这一普通不过的小点心到今天仍然还是质地纯正的乡愁之一。

或许是因为米花糖既花功夫还占空间又不太赚钱,而且在巴黎未必有足够的顾客量,从利润角度出发,这一款确实算不上是好商品。

frc 3e803e980e04d28cd9ac0fb266ad6fb5

印象中小时候没吃过米花糖。到重庆读书时,第一次吃到江津猪油米花糖,从此再难忘记了。一口咬下去,米花入口即化,而间或一粒花生和着芝麻酥脆绵香,味蕾的满足感实难形容。

现在和同学朋友们聊起重庆时,我忘不了的一定有米花糖。

每次回国,在回家的路上,一进服务区,第一要买的小吃就是米花糖。买好就会迫不及待地夸张地大嚼起来。

但却从未带过米花糖回法国。它实在太娇气了:既怕重压还身体庞大。

于是,心心念念的米花糖,只有回国时才能解馋。偶尔有朋友带回巴黎来能享受一小块,那也是屈指可数的奢侈。

真好比《传奇》里唱的,在法国的日子里,就剩对它的孤单思念了。

最近因为疫情禁足,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于是闲不住的我就开始折腾“新事物”。能想到的都去试一下。

现在的资讯真是方便,只要想到名称,上网一搜,各种操作视频数不胜数。需要注意的仅仅是多看几个,找到自己感觉合适的方式再动手。一是因为原材料不完全一致,二是因为操作工具也不一样,多看几个可以折衷。

我最先试做的是江米条,一试便成,很受鼓舞。

江米条,即糯米粉炸的小甜条。在巴黎的温州店有卖,每次去都会买几包慢慢吃。巴黎有不少温州店,但我家附近没有。已有两年多没去过温州店了。

然后,做沙琪玛、芝麻糖、花生糖,都很成功。于是动了大念头,试试米花糖。

米花糖的最后操作和前几种糖是一样的,但前期工序比较慢,很考验耐心,而我却恰恰有点缺乏耐心,因此尽管魂系梦牵,却一直没勇气实践。

终于,把糯米泡上,逼自己一下。接下来,蒸熟、散开、慢慢阴干。一粒粒阴干的熟糯米就是阴米。阴米完成后,余下的操作就简单了,油炸阴米,然后熬糖浆,加花生芝麻拌匀成型……

白花花的米花糖啊,终于吃到了。那种幸福感,真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frc 52c5ea6f5aa5f6d1364acbd019735668

发个朋友圈,惊到一大片。大家善意而夸张的夸赞让我晕乎乎的。但一位几乎从不互动的网友的留言让我一下清醒了不少:真服了你,还要做这么土的东西,巴黎算是白待了。

看了足够多的奇葩言论乱飞的今天,这条留言还是让我有点小惊讶:我的朋友圈还有这样的人?同时让我仔细梳理了一下“土”和“洋”的关系。

土和洋不外乎是本土和舶来的区别。

我们有很多引进的“洋”东西,其称谓由“胡”“ 番”“洋”等字打头,比如胡豆、胡萝卜、胡椒、番茄、番薯(红薯)、番石榴、洋火(火柴),洋芋(土豆)、洋葱……“胡”的引进时间大约是汉晋,早于“番”引进的宋元,“番”又早于明清引进的“洋”。

几十年前,我们说的洋,有一种够不着的艳羡感,比如洋烟洋酒要凭护照拿外汇才能购买。

那时,“洋”走得快,跑到前面去了。“土”追得气喘也赶不上。

几十年过去了,科学、技术与物品,以地球为尺度相互渗透,土和洋的差别已渐渐持平甚至倒向。在赶上“洋”的同时,守住“土”更难能可贵。

某一天,如果“洋”将“土”驱尽,将是异常的悲哀。

那时,我们的乡愁绝不仅仅是米花糖。

frc cbd6f1d918a770e194e70aa36eb43d66

乡愁虽然重点在“愁”字上,但实际上今天的“愁”已不再是从前的愁了。米花糖里的乡愁更多了一份诗意。

在做好米花糖之后,这份诗意有了真实的载体,记忆不再飘渺而是白花花地落在了眼前。那份诗意也就如嫦娥住的月宫,在探月之后变得坑坑洼洼,多了数据资料少了幻想神秘。

不敢肯定以后还会再做米花糖,但乡愁却绝不会打烊。

“米花糖”会前赴后继地出现。

但愿我们的乡愁永远只有米花糖。

2021-01-22

09 Langjitianya 900x383

【本内容原创作者为 浪激天涯,首发于 “诗情话宇法兰西”公众号,本站经原作者授权转载】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error: 此内容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