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雪兹神父公墓:一个同时充满虚荣和诗意的“巴黎缩影”

据说,法国作家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当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他在写作疲劳时,不是去戏院看戏作轻松消遣,而是喜欢来拉雪兹神父公墓,在墓园的林荫小径上闲荡;而且认为这最能激发他的想象力……

124 pere lachaise entree

作者 |巴黎行人© 法兰西360

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不象一般墓地那样令人阴郁伤感。

这座由四处盈溢的雕塑构成并且荷载着巨大忧伤与无穷希望的“活人城中的死人城”的景致充满了浪漫和诗意。

作为一个许多历史名人的安息地和充满历史故事与逸闻的场所,拉雪兹神父公墓不仅仅是一座墓地、一个绿树成荫的公园或一处永恒不变的露天博物馆;它也是一座时刻演变的舞台,不断叙说着人以及人和生死之间的关系的故事。它象巴黎的无数个街区或文物景点一样,是一个可以(或者说值得)随时光顾进行凭吊、参观、闲逛或沉思的地方。它每年吸引的观光者不下两百万人。

如今长眠在这儿的作家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早在1833年时就对拉雪兹神父公墓作过最精辟的描述,曾称它是一个按影子、亡灵、死者的尺度缩小了的微型巴黎,一个除了虚荣之外无任何伟大可言的人类眼中的巴黎。

083 pere lachaise balzac

据说,当年巴尔扎克有个与众不同的习惯:他在写作疲劳时,不是去戏院看戏作轻松消遣,而是喜欢来这个新颖奇特的场所,在墓园的林荫小径上闲荡,并认为这最能激发他的想象力。

的确,巴尔扎克小说中的有些人物的名字,比如《高老头》(Le Père Goriot)中的拉斯迪尼亚克(Rastignac)便是借用埋在公墓中的死者的名字。

可以说,巴尔扎克是对这一场所的灵魂和使命看得最为清楚的人之一:拉雪兹神父公墓在十九世纪时其实就是一个进行社会炫耀的舞台,一面映照死者和其家庭的财富、声誉、社会地位的镜子,一座城中之城。

关于这一点,法国作家雨果(Victor Hugo)也曾在小说《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中这样说过:“葬身于拉雪兹神父公墓就好象拥有挑花心木家具一样,那雅劲儿不言自明。”

可是,在210年前公墓建成初期,巴黎人可不太情愿埋葬在这一当时还被视为远离巴黎的东部平民区墓地。

1804年,这座由曾经负责设计巴黎股票交易所大楼的著名建筑师亚历山大·布隆尼亚尔(Alexandre Brongniart)按英式花园风格设计的占地面积44公顷的墓地只有孤零零的17座坟墓;到了1812年也才增加到833座。

为了提高拉雪兹神父公墓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当时管辖巴黎的塞纳省省长决定把著名爱情传奇人物阿贝拉尔(Abélard)和爱洛伊丝(Héloise)以及作家拉封丹(La Fontaine)和莫里埃(Molière)的遗骸隆重迁入墓地;

而这一用现代言语可称之为“名人效应”的招数在当时的法国却居然也能奏效!

拉雪兹神父公墓从此走俏,人们争相购置或租赁墓地,到1830年,墓园已有近3万3千座墓穴;而且墓园四次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据统计,拉雪兹神父公墓目前是巴黎市内14座墓地中最大的一座,210多年来累计安葬近1百万名死者;现有墓穴10万座,在葬人数近30万人。

每年有近500至600座墓穴因无人维护或被遗弃而重新收回并再租让;但是,拉雪兹神父公墓现早已因其名声而“寸土如金”,即便是有钱人,也是“一穴”难求!

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名声与在墓地长眠的无数法国和外国名人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当中有政治家、艺术家、作家、诗人、歌星和演艺界明星,等等;例如,中国人比较熟悉的莫里埃、拉封丹、巴尔扎克、普鲁斯特(Proust)、缪塞(Musset)、纳瓦尔(Nerval)、阿波里奈尔(Apollinaire)、艾吕雅尔(Eluard)、王尔德(Wilde)、肖邦(Chopin)、碧雅芙(Piaf)、茜尼奥莱(Signoret)、蒙当(Montand)等都埋葬在这里。

083 pere lachaise mur

而中国人对拉雪兹神父公墓的了解,大多和“巴黎公社(La Commune de Paris)”的最后一段历史相关。

1871年5月,凡尔赛梯也尔军队向巴黎发起进攻。841名巴黎公社社员退至公墓驻守,但受到凡尔赛政府军的包围,最后都遭枪杀,其中147人在一道现被称为“巴黎公社社员墙(Mur des Fédérés)”的墙前集体遇难。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一个世界性(cosmopolite)的处所,来这儿的“朝圣者”每人都有自己崇拜或心仪的神圣。

例如,曾一度将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精神奉为真理的不少中国官员,二十多年前在他们来巴黎时,还会要求参观拉雪兹神父公墓,并一进墓园就直奔“公社社员墙”而去,在那儿凭吊,缅怀如同“远亲”的法国革命同志(80年代末据说还有人在墙前触景生情,号啕大哭的!) ;

124 chopin ok

而成批成批的波兰人来这儿,则是为了在他们的被誉为 “乐圣”的同胞-肖邦的墓前静静地排长队致哀,敬献一束红白色的康乃馨(oeillet);而肖邦的墓是终年鲜花不绝的墓之一;

远道而来的中国官员和波兰人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祭奠场景常常会形成鲜明对照,并触发深思……

拉雪兹神父公墓并不只有哀伤的故事。

光顾这儿的人常常会发现一些奇特的趣事。比如,在“门(Doors)”的歌星杰姆·莫里逊(Jim Morrison)的墓前常年粉丝络绎不绝,并总是有一些奇怪的祭祀仪式。

莫里逊的墓是唯一一座由巴黎市政府派专人看守的墓。因为,1991年7月3日,歌星逝世20周年时,前来墓地悼念的年轻歌迷人山人海,祭祀几乎酿成了一场骚乱……。

083 pere lachaise morison

公墓里还经常发生动人的轶事。

据说,不久前,一名男孩高中会考成功,便特地跑到诗人缪塞(Alfred de Musset)墓前,留下一纸“感谢信”,上面写着:“阿尔弗莱德,我高中会考的法文得了14分,我将永远地感激你。谢谢,你真是一个够意思的哥们(T’es un vrai pote)!”

著名爱尔兰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的墓上耸立着一座由雅各布•艾普斯坦(Jacob EPSTEIN)创作于1912年的带翅膀的狮身人面雕塑,蔚为壮观。

这座墓已于1997年被列为历史文物。它被人们视为是浪漫主义的圣地,经常有一些匿名人士在上面留下各种亲吻口红的痕迹。

这一奇怪的仪式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一批王尔德的崇拜者决定纪念作家,以这种在墓碑上留下亲吻口红痕迹的方式向其致敬。

而王尔德在生前则把亲吻不仅看成是爱情的标记,而且也将它看作危险和死亡的征兆。可以说,在名人拥挤不堪的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中,王尔德的墓是最容易辨认﹑最吸引眼球的一座。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口红中所含的油腻物质渗入到墓碑石,使外观变得愈来愈“惨不忍睹”。2011年,法国文物保护机构对王尔德墓进行了彻底整修;为了保护墓碑石不再被这些亲吻口红污染,王尔德墓的四周从此已被一个2米高的玻璃罩笼住……。

124 wilde

拉雪兹神父公墓就象一本被风吹散在条条墓道石径之间的故事书,可任凭有心有情的人去随意解读。

拉雪兹神父公墓也给人一个提示:生与死也许真是一个完整世界的两个面;如同一位名人所说的,“活着难道不就是在预习死亡么?”

活着,就是学习死亡/Vivre, c’est apprendre à mourir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下为本站广告

Pain4 1600x1200 1

本内容系 法兰西360 原创作品,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申请书面授权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或微信号:
PietonDeParis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2 评论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error: 此内容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