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大选第二轮:呼吁“不投勒庞”与号召“投马克龙”到底有什么区别?
“不投勒庞”并不意味着一定“投马克龙”……
虽然这几天民调都预测马克龙将获险胜,但十天后的4月24日,投票箱出来的到底会是什么结果,其实还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作者|儒思忧|© 法兰西360
2022年4月10日晚法国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结果刚揭晓不久,十位败选的候选人开始发表声明,纷纷对4月24日第二轮投票表明态度,选择阵营“站队”,或支持获得27.85%选票的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或赞同位居第二、支持率达到23.15%的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
有意思的是,极右阵营的败选候选人,无论是名列第四、得票率达7.07%、但与玛丽娜·勒庞在竞选期间个人关系闹得很紧张的艾里克·泽穆尔(Eric Zemmour),还是另一位“资深龙套候选人”尼古拉·杜邦–岱尼昂(Nicolas Dupont-Aignan)(2.06%),都呼吁追随者“投玛丽娜·勒庞的票(voter Marine Le Pen)”,那意思很明确;
可是,极左、左翼和右翼候选人的“表态”则要复杂得多;除了中右翼“独行侠”让·拉萨勒(Jean Lassalle)(3.13%)宣布投“白票(voter blanc)”和两位极左候选人—得0.76%的菲利浦·普杜(Philippe Poutou)和得0.56%的娜达丽·阿尔多(Nathalie Arthaud)—认为马克龙和勒庞是“一路货色”明确拒绝在两者间选择外,其他候选人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句式”:
同属左翼的社会党(PS)候选人安娜·伊达尔戈(Anne Hidalgo)(1.74%)、法共(PCF)候选人法比安·胡塞尔(Fabien Russel)(2.28%)和欧洲生态绿党(EELV)候选人亚尼克·雅多(Jannick Jadot)(4.63%)是以马克龙为对象,使用的是肯定语句:“我将投马克龙(Je voterai pour Macron)”;
在这次第一轮投票中惨败得出人意料的传统右派共和党(LR)候选人瓦蕾丽·贝克莱斯(Valérie Pécresse)(4.78%)也在败选声明中表示她个人在第二轮中“将投马克龙”;
然而,获得21.95%选票、成功跻身法国未来“三足鼎立”政治格局之一足的极左候选人让–吕克·梅朗雄(Jean-Luc MELENCHON)在一轮投票结果揭晓后发表的“声明”与众不同,它以勒庞为对象,并用“否定”句式号召选民:“决不给勒庞一票/Pas une seule voix pour Madame Le Pen !”;更有甚者,似乎是为了挽回2017年第一轮投票之后没有立即公开表明对第二轮投票的态度所造成的影响,梅郎雄这次不仅立即“表态”,而且还极其夸张、极具喜剧性地重复了4次—讲台左边2次,右边2次—,透过电视直播,几乎传遍了整个法国……
梅朗雄为什么不像别的候选人那样直接呼吁他的“粉丝”们“投马克龙”,而只是反复强调“不把一票给勒庞”呢?“投马克龙/Voter pour Macron”和“不投勒庞/Ne pas voter pour Le Pen”这两个“句式”之间到底暗藏着什么“玄机”,究竟有什么差别呢?
“投马克龙”实际上包含了至少三层含义:
1)很确定的履行“投票”这一公民行为,而且是投有效票;
2)表明排斥、不赞同勒庞;
3)赞同马克龙的竞选纲领,或者:虽然不赞同或不完全赞同,但“两害相较取其轻”,“投马克龙”的目的并不是认同他,而是为了阻止勒庞上台,等等;
然而,“不投勒庞”虽然立场和态度坚决明朗,但蕴含的“潜台词”也十分明显:“不投勒庞”并不意味着一定“投马克龙”,因为,与“投马克龙”的目的只能通过参加投票才能实现不一样,“不投勒庞”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的;例如,至少可以:
1)不参加第二轮投票,也即弃选(abstention),放弃行使公民权利;
2)参加投票,但是并不把票投给马克龙,而是投“白票(vote blanc)”—如在投票信封中放入一张没有候选人名字的白纸,或者投空信封,或者投“无效票(vote nul)”,例如:在投票信封中装入故意涂改过的或撕破的选票;在信封中装入一张不合规定的选票;或者不装信封直接把选票投入票箱,等等。
按照法国的现行选举法规定,“弃选(abstention)”、“白票(vote blanc)”和“无效票(vote nul)”这三个概念的含义不同,所起的作用不一,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弃选”与“投白票”之间的根本差别是“投白票”的公民还是到投票现场投了票,而“弃选”的人则是没有去投票站投票。
“弃选”既可以表示对公共事务不敢兴趣(désintérêt),也可以意味着一种积极的政治选择,也即通过选择不发声以传递一种不同意、不赞同或反对的意思;
“投白票”则表明投票人有强烈的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但要传达一个信息,即在提供的政治选择中找不到符合自己的选择;
自从2014年2月21日法律生效以来,法国选举中的“白票”已经和“无效票”进行分开计算,并需要在投票站负责人最后做的小结中按“白票”单独计数,但是,比较矛盾的是,“白票”被认为与缺席相同,属于“没有表达的选票(suffrages non exprimés);
因此,从影响选举结果这一角度看,“弃选”或“投白票”没有什么差别,它们都对选举结果毫无影响,因为候选人的成绩是按“表达的选票(votes exprimés)为基数进行计算的;
但是,这两者也有区别:“弃选”具有一种公共可见性(visibilité publique),因为在每一次选举时,“弃选率(taux d’abstention)”历来是一个令政府和媒体关注的概念,不仅都会统计与公布,而且人们常常还会对“弃选率”进行长篇累牍的分析和评论;而“投白票”却没有这种“可见性”,甚至可以说几乎是看不见的(invisible),因为在最终公布投票数据的时候,一般从来不提“投白票”的数据;
比如,在2022年4月10日举行的第一轮投票中,全法国48 747 867名登记选民中,有12 824 168,也即26.31%登记选民弃选,没有参加投票,这一数字被所有媒体反复引用,几乎尽人皆知;但是,在这同一天的投票中,共有543 609人投了“白票”,这一数字却鲜为人知,而实际上,它相当于第10名候选人的得票数,其排名在伊达尔戈(616 478票)之后,但远在普杜(268 904票)和阿尔多(197 094票)之前;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梅朗雄进入二轮所需的选票总数(他与勒庞只相差421 308票),也就是说,假如那543 609位投“白票”的人4月10日都把票投给了梅朗雄,那么,4月24日与马克龙进行对决的则不是勒庞,而是梅朗雄……
因此,从这两个不同“句式”中,可以见出得票率屈居第三的梅朗雄对入选的前两位候选人的态度:如果说他对极右翼代表玛丽娜·勒庞的反对是坚决、绝对和不留任何余地的话,那么他对马克龙的“支持”—如果称得上“支持”的话—则是违心的、有限的和不得已的,而且,按照语言形式,他并没有“支持”马克龙,充其量他只是让他的追随者们自由选择决定如何对待马克龙……
毫无疑问,已连续第三次(也应该是最后一次)参选法国总统的梅朗雄对这一次与总统宝座“失之交臂”是何等的失望与痛心。
继10位败选候选人当晚的“站队”和“表态”之后,这两天法国政坛,无论左中右,更是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站队”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4月14日下午,已经用“我将投马克龙”句式表态的法国政坛名人和要人包括:
法国前(右派)总统尼古拉·萨柯齐(Nicolas Sarkozy)和他的前名模太太卡尔拉·布吕尼(Carla Bruni):本来就未曾公开支持过共和党候选人贝克莱斯的萨柯齐于4月12日在“脸书(Facebook)”上发布长贴,公开声明“将投马克龙”,因为“在目前情势下,他是唯一有能力应对的人”;萨柯齐于是成为第一轮投票后最早公开宣布支持马克龙的前(右翼)政客之一;卡尔拉也借机跟上,在自己的社交帐号上夸奖她丈夫“说得真好(bien dit)”,并表明她也将“投马克龙”;
另一位还健在的法国前(左派)总统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第一轮支持的,是以1.74%得票率告终的社会党候选人伊达尔戈;面对马克龙与勒庞的第二轮对决,奥朗德也于4月14日通过TF1电视一台采访,公开宣布将与2017年一样,“投马克龙”,以反阻(contrer)勒庞代表极右政党上台执政的“重大风险(risque majeur)”;
曾在2002年作为社会党候选人参选、但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的法国前总理若斯潘(Lionel Jospin)也通过一份给法新社的公告宣称,4月24日第二轮选举时,法国将面临“两种排斥运动(deux mouvements de rejet)”,他将选择排除勒庞,“把选票投给马克龙”;另外两位社会党籍的前总理让–马克·埃罗(Jean-Marc Ayrault)和贝纳尔·卡兹纳夫(Bernard Cazeneuve)也已明确表示将“投马克龙”;
密特朗八十年代当总统时期的司法部长、曾为法国废除死刑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法学家罗伯尔·巴丹岱尔(Robert Badinter)也在媒体采访中公开表示,他“将投马克龙” ;
而在玛丽娜·勒庞一边,她的父亲、法国极右政党国民联盟(RN)的开山鼻祖让–马里·勒庞(Jean-Marie Le Pen)则认为他女儿“不仅能够当选,而且必须当选”,所以毫无疑问,他“将投玛丽娜·勒庞”。
显然,面对极右政党第三次直逼法国最高政权的威胁,一个以左派为主的“barrage républicain/共和路障”(或称“front républicain/共和阵线”)似乎正在悄然形成……
所谓“共和路障”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当进入总统(或其它各级)选举第二轮的一方是极右派国民阵线(FN,也即今天的国民联盟RN)的时候,另一方就会动员其它“认同共和”的左派和右派政党,无论政见是否相同或相兼容,以保卫“共和制度”为名,临时联合在一起,形成一道“路障”,击败被认为是共和制敌人的极右派候选人,阻止其当权执政……。
法国总统大选中使用“共和路障”最典型、也是成功的一次,是2002年总统大选。
2002年4月21日第一轮检票结果使全法国震惊:极右政党国民阵线主席让–马里·勒庞(Jean-Marie Le Pen)以17%的得票率击败社会党候选人若斯潘(Lionel Jospin),获得在第二轮中与希拉克角逐的资格;那是第五共和以来,法国极右势力第一次直逼总统权力,使传统政党,尤其是以社会党为首的左派措手不及,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社会党和左派政党不仅没有自己的候选人进入第二轮,而且还不得不联合起来,呼吁选民投传统右派希拉克的票,以阻拦极右派勒庞当选;就是在这样一种“共和路障”效应之下,希拉克以82.21%的近乎专制国家选举的得票率赢得那一年的连任选举,把国民阵线暂时抵挡在爱丽舍宫之外;
自此之后,2017年总统大选时,老勒庞的女儿玛丽娜·勒庞又一次进入第二轮,与马克龙对决;而在这一次大选中,由于情况特殊,当时被马克龙这匹“黑马”搅成一团糟的法国政党阵营,已失去了当年那种“同仇敌忾”的气势,不仅当时第一轮中已身居第三位的梅朗雄拒绝公开呼吁“投马克龙”,就连“不投勒庞”的声明都是到了第二天才发布,而且右派共和党作出了“既不投勒庞,也不投马克龙”的“ni…ni”的决定,使得左右联合的形式上的“共和路障”事实上成为不可能;
而今年是法国极右党国民联盟(RN)三度逼近总统府。虽然梅朗雄在4月10日当晚演说中已面对全法国公众“四呼”“不给勒庞一票”,虽然在第一轮投票中一败涂地的贝克莱斯表示个人“将投马克龙”,但已奄奄一息、濒临消亡的共和党(LR)在4月11日又作出了和2017年相同的“既不投勒庞,也不投马克龙”的“ni…ni”的决定,理由是共和党既不能消融在勒庞的主张里,也不能融合在马克龙的政纲中……;
显然,今年2022年即便依然有媒体或左派人士还在使用“共和路障”这一说法,但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而且,即便在部分左派政党的呼吁下形成了“共和路障”,它究竟还能不能奏效,也已经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这几天法国民调机构对第二轮投票做的民意调查大多结果都显示马克龙“险胜”;今天(4月14日)下午Opinion Way发布的最新预测是马克龙可获53%选票,勒庞47%……
然而,十天后的4月24日,投票箱出来的到底会是什么结果,其实还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除了现在至投票前发生的任何法国国内或国际重大事件、候选人的电视辩论和选战以及对第一轮投票“弃选”注册选民的动员程度等外在因素都可能随时影响或左右一部分选民的投票意愿之外,还必须看到的是:许多法国人对极右派原有的“心理防线”近几年已开始慢慢弱化,甚至已渐渐消失;国民联盟(RN)的“去妖魔化(dédiabolisation)”和“极右派常态化(banalisation de l’extrême droite)”在一定程度上已取得成功,并正在成为法国当下社会的一个现实……
因而,2022年4月24日晚20点,法国家家户户电视屏上显示的到底是“马克龙”还是“玛丽娜·勒庞”?
还须拭目以待。
但愿是马克龙。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下为本站广告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申请书面授权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或微信号:
PietonDeParis